三次产业转型背后,追赶变化的供应商们
从消费电子时代的“果链”供应商,到新能源汽车时代的零部件厂商,再到具身智能时代的供应商。在三次产业变革中,位于供应链环节的企业们也在紧跟趋势。
看准趋势并不难,难的是真能跟得上趋势的变化。
追赶变化的供应商
近日,立讯精密在机构调研中表示,立讯汽车连接器产品目录今年上线,涵盖全系低压、高压、高速产品及定制件,成为中国少数全系正向开发厂商。
据悉,全球连接器市场约2000亿人民币并持续扩张。高压连接器已是主要厂商之一,数年前量产,预计未来主流中国厂商不超过五家。高速连接器去年量产,明年将爆发,预计主流厂商不超过三家。低压连接器去年量产并迅速推广,预计未来主流中国供应商不超过两家,可能仅一家参与全球竞争。
立讯产品已获全球知名车厂认可及海外高压连接器订单,预计2027年将成为最大的中国汽车连接器厂商。
与此同时,立讯精密还在机构调研中表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已具备全产业链核心能力,除电池与部分关节模组外,可自主完成谐波齿轮等关键部件的精加工。
在产能与产线建设方面,立讯精密今年预计出货3000台人形机器人,当前第一代产线为半自动化手工线。该公司计划于明年初推出“制造2.0”产线,该产线具备高度柔性、高度自适应与高自动化特性,将实现从零件到整机组装的完整生产能力。
显然,立讯精密已经开启了“机器人产业供应商”的第三次转型。
实际上,业内如立讯精密般积极转型的供应商企业并不在少数。
近期花旗发表报告,对均胜电子开展30日上行催化剂观察,因其风险回报具吸引力。另外,特斯拉Optimus第三代机器人预计将于明年初亮相,考虑到均胜电子现有的汽车零件合作关系,以及丰富的机器人零件产品线,该行预期公司具备良好条件可争取更多Optimus零组件订单。
据业内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11月1日,2025年以来已有近30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成立机器人子公司,计划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灵巧手、传感器、人形机器人整机装配等领域大展拳脚,其中不乏像拓普集团这样的千亿市值巨头。
“近水楼台先得月”?
花旗对均胜电子的评估揭示了一个关键真相:特斯拉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其机器人大部分供应商来自原有汽车产业链,这充分印证了汽车供应链在机器人领域具有强大复用潜力。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今年9月,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武汉光谷举行的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这三个新兴产业在技术、产业链和应用三大方面深度耦合。
这种聚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产业生态的根本性重构。
产业链聚合效应最为核心的体现正是在供应链层面。据大会披露的数据,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飞行汽车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已经超过了60%。这种高度重合源于这些产业共同的技术根基——它们同源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虽然在终端产品上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但底层技术均依赖于人工智能与智能终端的进步,并共同遵循“感知-决策-执行”这一基本技术架构。
这种底层技术的同源性使得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了无缝衔接。据百人会团队调研显示,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各环节均能与具身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产业链形成深度协同。以感知部件为例,车规级激光雷达原本因高昂价格制约了普及,但随着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的推进,其价格已大幅下降,这一成本优势可直接向机器人和低空经济领域延伸。
在计算芯片与操作系统层面,共性化趋势更加明显。智能汽车算力需求正以惊人速度攀升,而这些高性能芯片与机器人、低空设备在技术方向上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性使得芯片企业能够通过平台化开发,满足不同终端的需求,从而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技术创新迭代。
这种产业聚合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传统上泾渭分明的产业边界正在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生态。对于已经在某一领域建立供应链优势的企业而言,这种聚合意味着它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切入新兴领域,形成“近水楼台”的竞争优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为保证泰山供应,岚图千人集体誓师;集度汽车启动预重整程序
下一篇: 返回列表